一、学院简介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于2011年4月15日成立。现设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自动化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700多人,研究生230多人。
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领域,并在冶金自动化方向培养博士研究生。拥有2个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研发平台。
学院现有教职工8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1人,博、硕士学位教师占90%以上,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6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1人、清江人才2人、清江教学名师1人。
二、取得的重要业绩
10年来,学院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结带领全院师生,以高质量的党建为引领,以奋发有为的干部教师队伍为依托,以优良的师德师风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了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以“3+1”人才培养模式重大教学改革成果、稀土永磁磁浮“红轨”试验线亿元转化落地、办学规模实力特色水平全面大跃升为标志的办学成就,为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作出了应有的电气贡献。
1.在全校引领工程教育教学改革,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
学院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需求,持续开展产教协同育人,大力推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改革成果丰硕。2014年由王祖麟教授主持完成的《基于“三个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取得了学校历史性突破。2018年由副校长温和瑞主持完成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多元发展—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学校教学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博鱼官网平台是成果主要教改实践学院之一,学院两位教师是成果主要完成人。此外,2011年来学院共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
同时,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以建设质量工程项目推进教学改革及促进内涵发展。2011年来,累计获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24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7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65项。教材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共出版特色教材10部,1部教材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获批省级教改课题31项,其中重点研究课题6项;发表教研论文48篇,参编教研专著1部。
2.深化专业建设,自动化获得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结合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服务经济建设、加强新工科建设和推进国际化教育为指导优化专业结构。2012年停止了交通工程专业招生;2018年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于2019年开始招生;2019年与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国立大学合作举办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成功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于2020年开始招生;2018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
学院着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专业特色培育和优势发挥成效显著。自动化专业在前期“3+1”实验班和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专业建设基础上,以其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和雄厚的专业实力,在2011年至2013年间先后获批省级、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和省级、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016年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1名,2019年获批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在江西省一流专业验收中获评优秀。
自动化系工作推进会 电气工程系工作推进会
自动化获批国家一流专业 自动化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验收中获评优秀
3.以学科竞赛为引领,有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努力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训练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2011年来,共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国家级29项、省级10项、校级29项,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个;有学校资助的学科竞赛项目6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应用创新技能与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江西省大学生电子设计专题赛);学生在各项学科竞赛中共获全国一等奖33项、二等奖78项、三等奖92项,省级一等奖110项、二等奖155项、三等奖130项,分别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物联网设计竞赛、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大赛中为江西省实现全国一等奖零的突破。
现场赛培训现场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现场
2016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赛 2019年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共有5个队
获一等奖时颁奖现场 进入全国总决赛
4.研究生教育量质双提升,实现新跨越
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进一步优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升级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新增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并在冶金自动化方向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规模大幅增加,2020年招生95人,比2011年(招生39)增长约2.5倍,在读博士3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2011年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项目2项,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20项;研究生公开发表SCI、EI、中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 478 篇;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3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3 篇;1人荣获省级优秀论文指导老师,2人荣获校级优秀论文指导老师,研究生获国家级竞赛奖 32 项,就业率达 95%。
5.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学术团队,平台建设取得优异成绩
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学术团队,搭建研发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1年以来,获批两个校级学术团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团队获批学校2020年校级B类学术团队,高性能稀土永磁电机创新团队获批学校2020年校级B类培育学术团队。获批3个省级科研平台:江西省机器视觉及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磁悬浮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微电网关键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其中 “江西省微电网关键装备工程技术中心”是我校“十三五”期间获批的唯一江西省工程研究中心。
江西省微电网关键装备工程技术中心
江西省磁悬浮技术重点实验室 微电子实验室
6.科研实力大幅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
10年来,学院科研取得重大进步,共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35项,获科技奖励5项,高质量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1件,转化专利15项,其中最重要的是永磁磁浮技术与轨道交通研究院自主研发建设了全球首条稀土永磁磁浮空轨试验线-红轨,并在兴国落地转化,转化金额达1亿多元,惊艳亮相第22届中国高交会和第三届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受到众多媒体的争相报道。接待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参观200余次,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全球首条稀土永磁磁浮空轨试验线-红轨
MRS-Alert-AE-03型岩体声发射 基于机器视觉的赣南脐橙
/微震监测及安全预警系统 外部品质检测系统
7.汇聚发展合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奋斗新氛围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2011年以来,共建立校外实习基地32个;校企联合进行科技攻关,签订校企协议42个,横向科研项目135项,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PTFE通信电缆线径控制与MES系统 铀水冶工艺过程控制及工艺废水处理系统
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推进思政育人,涌现了一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三育人”方面的优秀教师,取得较好成果。获校优秀教师5人、师德先进个人1人、教学突出贡献奖2人,十佳教师18人、百优教师16人,优秀辅导员4人,优秀班主任5人,青年教学标兵1人,科技标兵3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优秀教学集体7次,“3+1班”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三是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不断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并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2019年男女排球队双双夺冠,2020年男篮荣获第三名。
四是加强和校友联系,深入交流、共谋发展。自动化92届校友、上海靖升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华一次性向学校教育基金会捐赠人民币200万元,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三、寄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电气新十年,“十四五”开局。“十四五”时期,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争创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师生为中心,走特色发展之路,突破瓶颈,扬优成势,奋力争先,努力建设在学校实力靠前、在行业和区域有位有为的研究教学型学院,为学校“十四五”建成“全国较大影响、行业地位突出、区域最具贡献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贡献电气力量。